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叙述充满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的价值找寻与目标划分。科学掌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须要从生活、生产、社会及生态四个方面系统掌握,致使乡村逐渐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村建设,农户获得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乡村保持积极向下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城市和乡村实现各美其美、协调发展。
1.建设宜居生活空间,提高乡村生活品质
乡村是农户生活的重要载体,生活空间是乡村地域综合体的基本属性。按照宜居乡村的内涵,宜居生活空间建设的关键在于按照居民日常生活及行为习惯,划定日常居住、邻里相处、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生活功能区,结合日常生活需求建设相关生活建筑与设施,提质生活居住空间、邻里交往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公共服务空间,推动生活宜居,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当前,基础教育、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水电路网等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早已有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不完整、公共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亟需从软硬件两方面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优化宜居生活空间。
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直接展示乡村风貌,更深刻关乎农户生活品质。经过常年建设,乡村基本实现通电、通水、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电话,极大改善了农户的生活。但从整个城乡发展全局来看,非常是在城乡比较视角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不均衡、结构不协调问题依旧突出,无法满足宜居生活空间的建设要求。2022年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施行方案》提出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到农村,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布署公路畅通、防汛抗旱、供水保障、清洁能源、仓储保鲜冷链货运、数字乡村等系列工程。这启示宜居生活空间的建设重点是着眼于农户的美好生活憧憬,立足乡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推动补弱项、促升级,积极推动乡村公路、自来水、天然气“户户通”以及公汽、数字网路“村村通”,产生系统、完善、现代化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同时,还要在原有基建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生态环境设施、清洁能源设施、数字乡村设施等领域的建设内容,深远筹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格局。
完善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非均衡的公共服务是二元结构下城乡差别最突出的表现,建立公共服务即为提质乡村生活的主要潜力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完善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从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高度加紧筹谋布署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精准辨识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关键问题,综合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全局研判发展方向,以规划统领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内容。其次要非常聚焦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制度变革,探求符合乡村实际、满足农户须要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充分依托基层党组织成立农户参与、农民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为发挥好乡村公共服务疗效农村建设,还应该加大农村地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置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就业及社会保险、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资源,确保公共综合服务下沉到村。
2.建设宜业生产空间,实现乡村产业兴盛
人口流失、产业萧条是乡村没落的主要表现,也是内在缘由。延续扶贫攻坚时期的产业帮扶新政,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要求在产业兴盛的基础上建设乡村宜业生产空间。宜业不是局限于保农业,更要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根据“提档升级,效率为先”的思路筑牢农业设施基础,依照“聚合资源,集成要素”的思路提高乡村产业集群发展能力,根据“强链主,密连结”的思路提高产业融合水平,促进产生农业安定、工商繁荣的产业兴盛局面。
赋于乡村产业遵守市场要求的空间与能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同其基础环境相适应,这要求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条件,同时要按照产业发展须要及时优化配套设施与服务举措。在好多地区,一直存在产业项目与农民需求相悖、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程度低、落后的基础设施无法支撑产业发展须要、以种养业为主的产业同质化及产业不可持续等问题,项目及新政难以实现预期成效。同时,农户技能把握程度同产业发展须要错位,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缺乏,甚至产生“有产业没人力、有劳力没技术”的局面。因此,乡村产业布局与发展一定要同市场空间及市场定位相契合。一方面,针对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环节,推动促进乡村新基建,根据“新基建+多业态”模式协同深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针对乡村技术及劳动力素养等突出弱项合理配置产业与劳动力的关系,以“教育+劳动+产业”一体化思维巩固提高产业发展的软实力。据悉,乡村产业要切记“贪多贪大贪新贪奇”,应在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探求适合本地的产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充分放活农地等基础资源,持续培优提高劳动力资源,把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和提高产业发展服务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以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推动优化生产空间。城乡二元结构抑制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单向流动,资源配置失衡消弱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因而,建立宜业生产空间勿必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入推动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一方面,推动产生城乡要素单向互动的体制机制,破解城乡间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遵守经济规律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秩序。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城乡要素优势,合理设置乡村产业定位,产生同资源基础相适应、区位布局相协调的产业格局。《关于加快以城区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把比较优势显著、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指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契机,培植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农资供应、技术集成、仓储货运、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提升城区幅射推动乡村能力新农村建设,促使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是推动城乡融合最有效、最直接的策略。优化乡村生产空间,应牢牢掌握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城镇化这一契机,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开掘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资源,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多种业态模式构建高质量的乡村生产空间。
3.建设和谐社会空间,培植乡村文明新风
社会空间主要指农户凭着其社会行为所建立的空间关系,以及通过各类即将或非即将组织所建立的社会秩序。随着产业发展,乡村人员构成显得相对复杂,打破了过去以地缘、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熟人社会”变成了“半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原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社会空间边界也在减缓社会功能的原子化。针对当前乡村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亟需推进跟进文化建设与基层整治,通过开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民风、完善现代基层整治体系,构建文明和谐的乡土社会秩序。
强化文化建设,建立和谐社会关系。传统文化的衰落与现代公共文化的滞后交织呈现于原子化的乡土社会,带来社会变革背景下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社会发展须要无法适应的困局。因此,和谐社会空间的建设势必要在这一背景下塑造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在谴责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的同时,推进建构具有文化内核、精神内涵的乡村社会体系。其二,弘扬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并整合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手工艺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持续加强传统文化要素的保护力度,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中建设有汇聚力并能厚植乡土情结的社会关系。其一,促使建设乡村公共文化。重点围绕乡村人与人的关系塑造公共性文化平台与文化设施,推动传承乡村文明风尚。其一,牢牢捉住人这一核心持续优化社会关系。把农户及乡村社会组织充分赋于文化建设之中,弘扬农户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以营建饱含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团结互助精神的社会空间。
推进基层整治,共建文明乡风。基层整治是国家整治的基石,促使建立现代基层整治体系是填补乡村整治弱项、提升乡村整治能力的重要措施,更是加强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培育文明乡风的关键契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基层整治体系和整治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从建立党全面领导基层整治制度、加强基层政权整治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法制和德治建设、加强基层智慧整治能力建设五方面布署基层整治的主要内容,筑牢了基层整治体系和整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基础。着眼于乡村文明、和谐的发展须要,非常是促使建成邻里互助、精神美好的社会空间,须要从建立规章制度、健全基层自治、创新整治模式等多方面着手,在破解原有体制性、机制性整治困局的同时革新基层整治体系。以“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建构乡村制度体系,为规范社会秩序提供基本参考;以“村两委+社会组织”建构乡村整治体系,充分发挥村两委及乡村议事会等组织的社会整治效用;探求网格化、积分制等多种整治方案,通过群众间的沟通协作产生整治合力。
4.建设美丽生态空间,守护乡村绿水青山
生态兴是民族兴的千年大计和根本保证,构建美丽、宜居的乡村生态空间是促使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关键。乡村生态空间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是乡村生产生活的前提条件,起到基础支撑作用,为红色低碳的生产方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形式提供自然资源。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须要建立乡村生态空间保护新秩序。
施行乡村全域生态空间系统治理行动。乡村生态整治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既要采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的生态修补方案,又要统筹兼具乡村产业和农户生计。基于此,乡村全域生态空间系统治理首先要制订明晰的规划方案,充分结合乡村本地实际情况编制乡村国土空间开发计划、生态环境治理计划、乡土田园红色修补计划等,为乡村生态空间整治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同时,乡村生态整治还要重视协调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传统建筑风貌与原始村庄空间形态保护,积极保护传统文化和基础资源,守好乡土内涵。
建立乡村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开发乡村生态资源、推动乡村生态资本产生与价值转换,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才能在着力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实现红色发展,以生态资源赋能乡村生态发展新机遇。我国明晰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双碳”战略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根本遵守。乡村在承载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的同时还有着庞大规模沉睡的生态资源,“双碳”战略为开发乡村生态资源提供了有利抓手,未来须要抓紧建立乡村生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生态增值、碳标签、碳交易等途径为乡村生态产业化提供方案。同时,乡村生态价值的实现还需注意依托集体经济,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以生态资源撬动共康杠杆,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有利的生态基础支撑。
(作者:连宏萍,系上海师范学院政府管理大学副校长、农村整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信息采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