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制定计划和播种的季节,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尤其如此。新的一年,农业科技创新将呈现哪些关键趋势、哪些关键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哪些领域会成为“黄金赛道”、哪些方向会诞生独角兽、哪些公司可能登录资本市场、哪些区域可能发展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这是产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最近多个机构发布了农业、食品行业回顾展望报告,对2023年趋势进行了解读,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分析全面。涉及到乡村振兴政策、种业创新、农资及绿色投入品、农业智能装备、数字农业、农业产业投资及兼并购、创新蛋白等方向,给出了较为清晰的结论,对于从业者而言,有较高的参考和决策辅助价值。35斗也据过去一年的采访和调研,梳理了对2023年的行业趋势展望,主要发现如下。1.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关键主题,2023年持续推进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2022年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明确了乡村建设行动的任务书和路线图。乡村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水平、标准、档次可以因地而异、高低有别,重点是保障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因此,加强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关键,乡村建设既要重“硬件”又要重“软件”,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方案》围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概括起来就是“183”行动。“1”就是制定一个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8”就是实施八大工程,加强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3”就是健全三个体系,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2022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提出要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与此同时也会落实三个惠民政策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乡村建设是未来三年农村要组织的行动之一,继续组织实施新一轮的乡村建设行动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过去的这些年,各地区已经将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并且也按照相关的要求落实了一系列惠民工程,但2023年仍是关键之年,2023年将进一步完善乡村地区的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与此同时还会采取措施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会保障等服务水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并且在近期发布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中,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成为需要继续落实的惠民政策之一,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近几年,为了支持各类人才下乡支持乡村振兴,国家也逐渐落实了很多政策。如今,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接下来的工作安排也会采取配优选强行动,鼓励和引导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将会在人才方面落实两大举措,一方面是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参与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则是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向农村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支持专业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以此来壮大乡村振兴的各领域人才。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第一要务,得到国家和各部门支持。2022年4月1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并指出到2025年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10万人。2022年11月1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印发《2022—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青年主播”培育工作方案》的通知,并且制订了2022—2023年工作方案,以提升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民收入和壮大县域经济为工作目标。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需要具体的产业与业态的落地,需要明确的解决方案与实施路径。显然,这些都需要有实操经验的支撑,需要运营机制的周全设计,这就涉及到多个方面、多个层级,需要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在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上,既要立足于政策,又到基于当地实际,最大程度创造一个开放、融合的共创机制,才能做到持续更新和与时俱进,让更多人、更多部门参与进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强调了各部门、机构的责任,有效地推动了全党全社会合力促振兴的工作格局。在部门责任内容上,办法明确了部门推进乡村振兴8个方面具体责任,包括拟订并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在责任主体上,办法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党组(党委)对本单位本系统乡村振兴工作负主体责任,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负责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办法对有关责任内容、责任要求和责任主体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地方责任内容上,办法明确了地方党委和政府推进乡村振兴14个方面具体责任,包括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发展乡村产业,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等。在责任要求上,办法分级明确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具体责任要求。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负总责,并确保乡村振兴责任制层层落实;市级党委和政府负责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做好上下衔接,发挥好以市带县作用;县级党委和政府是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组织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乡镇党委和政府应当把乡村振兴作为中心任务,“一村一策”加强精准指导服务,抓好乡村振兴资金项目落地、重点任务落实;村党组织统一领导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振兴。2022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强农惠农政策,涉及粮食生产发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种业与畜牧业创新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业防灾减灾等九大方面,34项支农投入。此外,在降低农业企业生产的成本、帮助农业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强化农业企业的信誉等方面也加大了补贴投入力度。同时,根据35斗统计,乡村振兴产业基金规模已超千亿元,从西南到华北,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各地纷纷探索成立乡村振兴基金。自2019年开始,基金规模逐渐呈现上升趋势,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基金规模就远超2021年全年总数,且已出现数只超百亿规模的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呈不断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2月28日,乡村振兴基金总额达402.89亿元。详细见图1。从财务型投资来看,农业食品创新投融资,2017、2020和2021年,年融资总金额均超过300亿,并且在2022年总金额不足100亿元,截止到2022年11月,总融资金额为94.80亿元。但仔细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在去掉农产品流通赛道的融资后,相较于2021年,2022年是处于增长的趋势,也反映出农业食品创新融资逐步趋于向全产业链倾斜。详细见图2。图2 2017—2022年11月,不同年份中国农业食品创新投融资趋势(亿元)数据来源:35斗《2022未来农业食品创新生态报告》从产业资本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共发生84起产业投资融资事件,披露金额总计大约为195.72亿人民币。同时,中芯种业的战略投资金额单笔最高,达到23.3亿元;新丰种业投资项目数最多为11件,总金额为22.05亿元;大北农集团和丰乐种业分别为3件。在所有类型的投资事件中,产业投资占比最大,成为投资新趋势。其中,农业食品类大型企业正逐步围绕其产业链上下游布局,进行产业赋能型投资,种业龙头企业尤为明显。越来越多跨界大佬的加入,无疑搅动了农业食品领域的“一池春水”。作为基础民生消费行业,农业食品整体市场容量巨大,但门槛较低,竞争格局分散混杂。正因在历史的长河里,农业领域存在的痛点和问题较多,所以这也成为房地产商、互联网等巨头,纷纷进入农业田地掘金的原因。跨界大佬普遍希望从农业的核心痛点(效率问题、标准化问题、食品安全)出发,通过互联网技术或高科技技术帮助农业提升效率、农产品标准化,以及解决农产品可溯源、安全生产、安全运输等问题。跨界大佬结合自身优势,发力产业、技术、入口、场景等4大方面,但表现出相对集中的布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无论是互联网大佬,还是房地产商巨头,绝大多数纷纷下注智慧农业市场,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无论是百度、阿里,还是京东、拼多多,目前做的都是平台经济,而无论是前端供应链层面,还是后期交易以及服务方面,乃至相关技术层面,其平台属性与农业的基础设施的吻合度,都有助于今后深入智慧农业等更深层次的发展链接。跨界巨头要么已经自建生鲜电商平台、要么已经投资生鲜电商。高频、高粘性是跨界巨头喜欢生鲜电商的核心因素。同时,生鲜电商模式不仅能带来订单量和用户数的增长,促使用户形成新的消费习惯,还能形成有效的互联网线下入口,这是吸引互联网巨头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全球疫情影响之下,经济内循环是当下的关键,加之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进一步催化了生鲜电商在C端的渗透,让跨界巨头们看到了生鲜电商背后潜藏的红利。跨界巨头催化“物流”反应的招数也是惯用的三大招,第一招,基于业务的拆分同类项,即快递企业做快运,快运企业做快递;第二招,基于生态的边界扩展,也就是围绕着几家已有物流布局的巨头企业,投资布局;第三招,基于资源的再创新,即在产品业务外增设物流服务。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颠覆性的作用,近年来,除了专业农技公司,京东、拼多多、恒大、碧桂园在内越来越多的跨界企业,也包括互联网科技巨头谷歌、腾讯、百度等扎堆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大数据、5G、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科技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随着物联网、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机器人制造、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机装备赛道创新热情持续高涨。全球范围内农机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35斗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17-2022H1 全球农机装备赛道投融资情况,期间共发生97笔交易,累积金额26.80亿美元。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农机装备,尤其是农业无人机领域的创新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梯队。以大疆、极飞、极目机器人、拓攻机器人为代表的优秀农业无人机创新企业正在引领全球农业无人机的发展方向。农机自动驾驶方面,中国的创新企业也已经出现了有些代表。同时,中国在智能农机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如农业机器人、特殊地形农机、新能源农机等方向,融合落地指日可待。8.全球粮食贸易增长减缓,增强粮食自给率是关键主题
2022年11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形势2022年(秋季)报告》中指出,2022年以来,全球农产品市场震荡加剧,拉尼娜等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加深,2月份爆发乌克兰危机以来加剧全球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大宗农产品价格历经过山车式震荡,逆全球化抬头推升粮食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贸易的脆弱性,贸易格局正在剧烈改变。目前,需重点关注三方面动向。一是全球粮食呈现不均衡危机。今年以来,多个主产国旱涝灾害致全球粮食供需平衡转紧,叠加疫情、冲突、金融、能源、物流等多方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市场分配机制受到干扰。二是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自2021年1月起骤然上涨,今年3月份创历史新高后连续六个月下降,但各国粮食价格通胀仍然很高,国际市场价格远未返回正轨。三是中国农产品贸易面临格局重塑。前三季度,中国除大米、牛肉进口增长较快以外,小麦、玉米、大豆和棉油糖肉乳进口量均大幅下降,进口来源格局变化较大。为维护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增强粮食自给率无疑成为关键主题。我们寄希望于新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危机。这些新技术帮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变甚至重塑传统农业,从而进入农业4.0时代。农业4.0的典型特征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在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前提下,养活快速增长的全球人口。事实上,前沿技术正在快速向传统农业渗透、融入、聚合。曾经延续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经进入变革前夜。过去十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农业创新案例和事件。这些鲜活的典型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农业4.0该有的样子。这也给了我们信心,以技术突破创新,实现农业食品产业中的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促进生产力的转型升级,进而优化生产关系,推动农业食品产业发展,稳定我们的食物系统,维护我们的粮食安全。近期,35斗发布的《2022未来农业食品创新生态报告》中提到,未来农业的三大发展趋势:生产力转型升级、消费转型升级以及生态价值转型升级。其中,针对消费转型升级,在农业食品领域,则映射出对品质、营养健康需求的提升,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农业品牌化、订单农业以及全程监管溯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品牌建设是一个纲举目张系统工程,包括生产管理、流通加工、质量标准、绿色生态、科学管理、农耕文化等众多领域,体现在消费忠诚和市场溢价,需要紧密契合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在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创造出更多消费型农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全球的产业发展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产业聚集的现象,最知名的当属“硅谷”,中国亦有“中关村”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类似于半导体、芯片、新能源车、光伏等,农业食品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振兴亦将呈现明显的“群聚”现象。我们已经观察到,农业食品科技产业集群正在在某些区域快速崛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食品谷”,其已经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打造的标杆。当下各地亦在积极发展预制菜产业集群,各方的推动使预制菜产业空前活跃,并且集聚了爆发的势能。为了更好地研究产业集群,在35斗发布的《近城市产业带:城乡融合的新“渔场”》报告中,根据产业规模、人口数量、核心功能等指标,将中国农业食品产业集群划分为3个产业带、10个产业集群、若干个产业园区及91座核心城市。并表示将由一部分地区先行发展,逐步带动区域间协调发展。
本信息采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