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加快迈向小康的步伐,以提高村镇牧民群众生活质量及产业发展能力为重点,优先打造一批美丽村镇,江千乡恰曲纳村就是其中之一。
从甘德县城出发,沿着草原蜿蜒的公路驱车行驶80多公里后,一块写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标牌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恰曲纳村。论地利,恰曲纳村发展其实没有明显优势。从甘德县城出发,一个半小时车程才能抵达恰曲纳村,这里并非交通枢纽,也非旅游胜地,只是个坐落在山坳里的藏族自然村落。
“我们以前住的房子主要是彩钢房,有的条件差的还是土房,没有厕所,没有自来水……”谈到恰曲纳村多年前的情况,村民可昂告诉记者。通过和可昂聊天,记者了解到,以前村里没有硬化路、路灯、文化广场,房子也是在草滩上随意建,上厕所就地解决,所有的硬件设施几乎为零……
恰曲纳村地处甘德县江千乡东北部,距乡政府19公里,平均海拔3900米,全村共有313户1137人,这里的居民们世世代代靠放牧为生。那么,恰曲纳村近几年是如何发展奔小康的呢?
随着上海援青资金的投入,5年前,恰曲纳村开始蜕变。恰曲纳村驻村第一书记熊军介绍,2019年开始,果洛州援建省份上海市投入资金对村子进行整村改造,实施了住房修建、道路硬化等一系列工程。2020年,恰曲纳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立项总投资2600万元,集中实施了老旧房屋改造、新建桥梁、主干道街面及沿街庭院整治等项目安居乐业。
根据恰曲纳村村民生活习惯和未来生活需求,房屋被分为了“整治提升”和“新建控制”两类,开始施工建设。“新建控制”类是在提高建筑设计标准的同时,建筑体现藏式民居的风格,做到水、电、暖齐全,并给每个庭院赋予了不同的功能与特色,体现了“一院一品”建筑特色。
除了住房条件的飞跃,村子配套设施的改善也十分明显,日处理垃圾2吨的低温热解设备,将彻底解决生活垃圾无处去的问题;总长3.4公里的村内道路,实现了标准化建设,解决了村庄内道路体系不完整、道路宽度不足、缺乏公共停车位等问题;百盏太阳能路灯,让村民们告别了抹黑夜行的历史;遍布在整个村子各个路口的监控探头,24小时监控保护着村民的生活生产安全发展。青海
随意在村子里行走,整洁宽敞的道路、小巧精致的牧民庭院、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环境优美、生活幸福的新农村景象跃然眼前。“现在村里的道路硬化了,还新建了文化广场,生活越来越有劲头了!”可昂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生活的村子,如今改头换面后能变得如此美丽。现在,他不仅住进了新房子,家具、家电也一应俱全。振兴
安居还需乐业,硬件设施改善了,如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成了村干部的心头之事。“首先需要改变的还是村民的思想观念,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再激发牧民的积极性。”驻村第一书记熊军说。
近年来,恰曲纳村通过“党建+企业+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发展产业经济。2015年,利用州级扶贫资金120万元,建设恰曲纳村扶贫加油站,年纯收益12万元;2016年,利用产业到户资金176.64万元,购置了果洛君念火锅商铺,每年分红资金11.02万元;2018年,利用州级循环资金100万元入股雪山牧业,产生年效益6万元;2018年至2019年,利用光伏扶贫资金98.43万元建设光伏电站,2022年累计发放困难救助资金21.6万元;2023年累计开发47个公益性岗位,发放工资49.1万元……
五年前,恰曲纳村务工和经商的人数只有8人,目前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300多人,占全村青年人口的90%。集体产业也形成了以特色文化产业加工、扶贫加油站、火锅店、千亩饲草基地等为主的多种产业融合发展。
“以前只是放牧,没有固定工作,收入也不算高。”可昂对记者说,“现在村里的新房很多,装修需求增多,我外出学习了房屋装修技术,现在每个月能有6000多元的收入呢幸福!”
此外,为推进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发展,恰曲纳村积极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据了解,2022年,江千乡党委、政府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率先在恰曲纳村试点,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村级治理。
经过多年的帮扶和努力,如今的恰曲纳村一天天变化很大:村民不仅住进了新房子,还在当地实现就业,解决了长期生计问题,山村有了“小康示范村”的模样,远近闻名。“乡村振兴一定是全面振兴,振兴路上既要让村民家里美起来,还要让村里的产业兴起来,这样恰曲纳村的村民才能稳定地富起来,乡村才能真正振兴。”熊军说。(记者:孔令磊 曹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