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 谈洁国家级
“欢迎大家来到第二届‘小青龙’文化艺术节。首先入场的是青龙社区杜村的孩子们,他们每人手举一把稻穗干花花束,向大家展示了杜村的现代农业。该村国家级(南京)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是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策源地。随后入场的是东龙村的小朋友们,他们每人撑着一艘旱船缓缓而来。东龙村逢年过节有划旱船的习俗,在十里八乡久负盛名……”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5月22日,我市江宁区青龙社区幼儿园在属地支持下,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庆典活动。
不同于一般“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在园内举办的做法,该园将活动场所搬到社区青龙广场;也不同于一般的“六一”歌舞,本次舞台上演的全是与青龙社区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幼儿园全体89名儿童和三四百名村民在“谁不说俺青龙好”“青龙社区是一家”的热烈活动氛围中共同感受乡村的生机和活力。
着眼痛点,新乡土幼教为“激活”乡村而来
江宁区淳化街道青龙社区位于青龙山脚下,总面积仅10.08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758人。但当天的社区比春节时还热闹,村里老老小小以及有闲暇的村民全都聚集到青龙广场参与活动。
“我今早是特意调了班来看演出的,去年第一届活动上,孩子们的舞龙表演可有意思了!”“咱们村幼儿园现在教出的孩子一个比一个灵!”“他们自编的赞家乡歌谣一句句都夸到了大伙的心坎里!”村民们争相介绍。
“村里现在是人人为家乡自豪,热心参与社区事务。此前可不是这样的情形。”青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小兵介绍,青龙社区距主城仅30公里,因此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深受城镇化辐射和影响。社区成功吸引到龙冠科技等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但同时,村里的年轻人从小进城上学,不太关心也不太了解村庄。而满满乡土记忆的老年人,对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心有余而力不足”。
“青龙社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难点和痛点并不是个例。”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英教授介绍,她曾带领团队深入浙江安吉、河南辉县、四川蒲江、陕西勉县等中、东、西部多个省份的农村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在以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主导下,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有减弱的迹象。
“新乡土幼教体系”由此而来。王海英说:“我们希望以幼儿园儿童为核心,通过一个孩子影响一位家长、一位家长辐射一个家庭、一个个家庭带动一个村(社区)的‘涟漪效应’,找回乡村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和文化自信幼儿园。”2022年9月,获批国家级课题的《我国“新乡土幼教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率先在青龙落地。
打开园门,幼儿园孩子“链接”起全村资源
在王海英团队指导下,青龙幼儿园包括园长张海飞在内的11名教职工,将原来向城市幼儿园看齐的教学思路转为关注乡土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由此开发出一系列“乡土课程”,如“春天油菜花田调研、观察及绘画”“用脚步丈量乡村,画出你所在的村庄地标建筑”“走进青龙村史馆,了解青龙传说”等,将幼儿的生命成长浸润在农村广阔天地中,使其成长为了解乡土、具备乡土认同的“小小青龙人”。
“孩子回来常跟我讲青龙社区的历史、传说等,作为土生土长的青龙人,我都没听过重建。”该园中班小朋友袁欣姮的妈妈衡谦告诉记者,她从小被家人送到江宁主城区上学,对家乡了解很少。
“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恰好是教育的强项。”王海英说,她和团队积极鼓励青龙幼儿园教师担起“乡村公共人”和“新乡贤”角色,利用“乡土课程”研发契机,主动对接当地居委会、警网联动工作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并积极参与社区乡风文明、文化认同、社会治理等事项,从而起到本土文化精英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回想第一届“小青龙”文化艺术节的举办过程,陈小兵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张园长提出在园外办活动时,我们都有点‘蒙’,这是幼儿园开办几十年来头一次。”陈小兵说,当时他们有点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但最终社区还是被张海飞“以一所园激活一个村”的愿景打动了。除自己全力支持活动外,他还邀请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共同为小朋友保驾护航。“那一天,广场上也像今天一样人山人海。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活动,全村的凝聚力具象化了!”陈小兵说。
自此,横亘在幼儿园和社区间的物理围墙和“心理围墙”都消失了。属地和幼儿园形成紧密合作新关系,接连共同举办了“萌娃闹新春”“青龙马拉松”等社区活动,将向往城市及漠不关心村庄事务的村民目光重新聚拢到青龙社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宝“回流”,折射乡村文化自信和组织活力重塑
“新乡土幼教体系”构建与实践,带给青龙社区的远不止一句“社区更加热闹了”。
村民朱宏顺家今年3岁的二宝“睿睿”,选择了和姐姐到南京主城区上幼儿园完全不同的教育路径——就近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以前咱农村人总觉得乡下教育资源不如城市,因此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不过近两年,咱社区幼儿园办得有声有色,不仅把孩子们教导得懂事、明礼,还教给孩子们青龙独有的风土人情,大伙当然愿意把孩子接回来了。”朱宏顺说,类似他家大宝在外求学、二宝又返回乡村的案例在青龙有好几家,村里适龄儿童如今基本选择就近入学。
人口“回流”的同时,青龙社区的文明乡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养。村民高保卫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以前他对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并不上心,觉得那是社区居委会和保洁人员的事,如今他走在村里看到地上纸屑都会忍不住捡起来。“我家二宝自从上了幼儿园,常回来扮演‘小老师’给我们上课,一遍遍讲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教会我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高保卫说,在女儿影响下,全家人都养成了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因“青龙娃”而改变的不只朱宏顺家和高保卫家。在当地,一首由小朋友自编的“夸青龙”儿歌让村民倍感自豪。“鑫淼园真热闹,青龙大道更繁华;百果园游客多,五个千亩名声大……”短短数十字,道尽当地30多年来的变化和进步。“如今,咱乡下空气新鲜、蔬果鲜美、家家有车、户户种花,日子一点不差。”村民纷纷笑着说。
全社区村民的心被小小幼儿园凝聚到一起并转化为行动力。庆典活动当天,村里“幸福一碗面”店主卢霞义务为孩子们送来馄饨馅和皮,并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包馄饨;志愿给孩子们上编织课的周贵炳爷爷也来到幼儿园和孩子们同乐,平时他只要有点闲暇就忙着劈柳条、劈竹条,一心想着给孩子们准备编织材料……“如今,‘孩子是全村人的宝,社区是大家共同的家’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张海飞说。
目前,“新乡土幼教体系”已在全国6省7地20多所幼儿园开展首批试点工作。“乡土幼教是乡村文化和组织振兴的重要抓手。”王海英强调,农村中小学经“撤点并校”后,幼儿园如今已成为大多乡村仅剩的施教单位和文化单位,因此在助力乡村振兴进程中乡土幼教大有作为,也应有所为。“我们希望通过乡土幼教的独特视角和发力点,让乡村重焕生机和活力,彰显自身特色,进而构建全新共生型城乡关系!”王海英说,“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后期团队还将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总结经验成效。”